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 >

行业新闻

棉棒掏耳朵的那些事儿

棉棒掏耳朵的那些事儿

在日常生活中,棉棒是极为常见的日用品,它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场景,无论是细致的局部清洁、精致的彩妆上妆、精准的药剂涂抹,还是小心的伤口处理,都少不了它的助力。而用棉棒掏耳朵,更是许多人的习惯,既觉得能把耳朵清理干净,又认为不会对耳朵造成太大伤害。但看似简单的掏耳行为,实则暗藏诸多门道,稍有不慎,就可能引发问题。接下来,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棉棒掏耳朵的注意事项吧。

一、棉签头掉耳朵里怎么处理

1、偶尔不小心,棉签头会在掏耳过程中掉进耳朵里,这时候千万别惊慌失措,冷静应对才能妥善解决问题。首先,迅速重新找一支完好无损的棉签,仔细检查一番,确保它没有任何瑕疵。接着,动手把这支棉签的头部弄毛糙,也就是人为制造出一些毛刺,这一步可是关键,增加的摩擦力能帮助带出掉进耳朵里的棉签头。之后,轻轻将其放进耳朵里,朝着一个方向慢慢转动,运气好的话,你会发现这支棉签就像一个小卫士,慢慢把 “被困” 的棉签头带了出来。

2、要是尝试了上述方法却没有成功,也别着急,还有一招可以试试 —— 利用重力倒出来。看看棉签头是在右耳朵还是左耳朵,如果在右耳,那就把头缓缓往右边倾倒;要是在左耳,同理把头往左边倒。借助地心引力,有时候棉签头就能顺势滑出。不过,倘若经过这样的努力,棉签头依然顽固地留在耳朵里,那就千万别再自行折腾了,必须及时前往医院就诊,让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用专业器械帮忙取出,以免对耳朵造成更严重的损伤。

二、棉棒掏耳朵注意事项有哪些

1、适度清理:耳朵内的异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确实需要清理,以保持耳道清洁,维持良好的听力。但要把握好清理的时机,不能过度频繁,也不能长期放任不管。

2、严防误伤与感染:在清理耳朵异物时,首要任务就是防止意外伤害耳道。耳道内部结构复杂且娇嫩,稍有不慎,尖锐的棉棒头或是用力不当,都可能划伤耳道黏膜。同时,还要严格预防感染,毕竟耳道与内耳相通,一旦感染,极易引发中耳炎等严重疾病,影响听力健康。

3、控制掏耳频率:不要频繁地用棉棒挖耳,一般情况下,一周最多掏一次就足够了。但如果所处环境灰尘较多,或是本身属于 “油耳” 体质,外耳道分泌物较多、较黏腻,那么间隔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一些。不过,具体还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掌握。要是长期不掏耳朵,耳垢有可能堆积形成耵聍栓塞,一旦发现自己很难掏出来,千万不要勉强,务必前往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,让医生用专门器械取出,之后按照医嘱使用消毒滴耳剂滴耳,有效预防感染。

4、正确选择工具:如果选择自己掏耳朵,棉棒相对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工具。在使用前,先轻轻地将棉签头拽蓬松,这样能避免缠绕过紧的棉棒划伤耳道,然后用其在外耳道缓慢转动,记得耳朵朝下,利用重力让耳垢自然滑落出来。对于屑状的耳垢,棉棒使用起来较为顺手;但如果是大颗粒的耳垢,千万别硬掏,应先将温水或是专用药水滴进耳朵,等待几分钟,让耳垢软化后,再轻轻地掏出。要注意,一些金属、塑料材质的掏耳勺质地坚硬,在耳道内操作时,极易对耳道造成损伤,而指甲缝内容易藏匿细菌,更是不宜用来掏耳朵,以免引发耳道感染。

三、用棉棒掏耳朵的危害

1、产品质量隐患:市面上售卖的棉棒质量参差不齐,部分木杆棉棒做工低劣。在掏耳朵时,不仅容易出现棉球掉落的情况,更糟糕的是,木杆还有可能断裂在耳道内,这无疑给耳道带来了二次伤害,后续还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前往医院处理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
2、过度刺激耳道皮肤:通常情况下,耳垢会随着人们日常的咀嚼、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自行脱落,所以并不需要频繁地掏耳,一般 10 天左右掏一次即可满足清洁需求。若长期过度依赖棉棒清洁外耳道,是完全没有必要的,而且这样做更容易刺激外耳道那层薄薄的皮肤,引发外耳道皮肤水肿发炎,导致耳朵疼痛、瘙痒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
3、造成耳屎堆积:掏耳朵时,当棉棒进入外耳道,由于棉棒的棒头相对耳道来说较大,在清理过程中,虽然能看到棉棒带出一些耳屎,但同时,棉棒的头部必然会把一部分耳屎怼向耳道深处。长期反复如此操作,耳屎就会在耳道深处越积越多,最终形成耳屎栓塞,进一步影响听力,甚至可能引发耳部疾病。

总之,棉棒掏耳朵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诸多学问。了解这些知识,能让我们在日常清洁耳朵时,既保持耳道卫生,又能有效保护耳朵健康,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伤害。

相关新闻

新闻动态

联系我们

全国服务热线

鲍远成 13816807620

覃青梅 13651785080

伍林秀 13636534559

电话:021-66016710

邮箱:baoyuancheng@126.com

公司:上海香飘防火板制造有限公司

地址: 上海市宝山区沪太路7718号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