瓜子: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存在
瓜子,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,深受大众喜爱且闻名世界。那中国人究竟何时开始流行嗑瓜子的呢?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与营养价值呢?
一、嗑瓜子的历史传承
嗑瓜子的习俗兴起于明代,当时主要流行的是西瓜子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瓜子的种类逐渐丰富。晚清时期,南瓜子开始崭露头角并流行开来,而到了民国,葵花子异军突起,成为大众热衷的瓜子品种。
嗑瓜子习俗大概最早兴于北方。一方面,嗑瓜子的相关记载多出自北方历史文献;另一方面,北方冬季漫长,农闲时光里,人们整天在家中避寒,嗑瓜子聊天便成了消磨时间的绝佳方式,就这样,嗑瓜子的习俗逐渐蔓延至各地。
二、历史典籍中的瓜子
瓜子在历史典籍中早有记载。北宋初年的《太平寰宇记》(卷六十九《河北道十八・幽州》)首次提及 “瓜子”。吴越地区流传的《岁时歌》则记录了 “嗑瓜子” 的习俗:“正月嗑瓜子,二月放鹞子,三月种地下秧子,四月上坟烧锭子……”,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在特定时节嗑瓜子的生活场景。
康熙年间文昭的《紫幢轩诗集》之《年夜》诗写道:“侧侧春寒轻似水,红灯满院揺阶所,漏深车马各还家,通夜沿街卖瓜子。” 描绘出年夜时街头售卖瓜子的热闹景象。乾隆年间潘荣陛的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载北京元旦时 “卖瓜子解闷声,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…… 与爆竹之声,相为上下,良可听也”,表明瓜子在当时的节日氛围里扮演着重要角色。此外,《金瓶梅》《红楼梦》《孽海花》等明清小说中也不乏卖瓜子、嗑瓜子的情节,这些描写从侧面反映出瓜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。
三、嗑瓜子是一种中国情调
在现代社会,嗑瓜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有着特殊意义。它常被视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润滑剂。中国是亲情社会,以家庭为单位,亲朋聚会时嗑瓜子是常见场景。人们通过嗑瓜子放松身心,从而更易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互动。这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,当然,我们需区分嗑瓜子行为与不良的 “嗑瓜子心态”,避免在嗑瓜子时搬弄是非。
在合适的场合,嗑瓜子更是彰显中国情调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,在人多热闹之处,如集市中,于买卖吆喝声里,人们边嗑瓜子边看着嘈杂人流,偶尔听闻一二声纷扰争吵,也只是淡然处之,将情绪化作一片片瓜子皮吐在地上;或是傍晚时分倚在家门,嗑着瓜子观望大街小巷的市井百态,悠然惬意。不过,在享受这份情调的同时,也要记得清理瓜子皮,维护环境卫生。
四、为啥瓜子让人爱不释手
瓜子本身营养丰富且香气诱人。西瓜子具有健胃、利肺、润肠等功效;葵花子富含脂肪酸及维生素 E;南瓜子有驱虫作用。适当嗑瓜子能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,促进唾液、胃液分泌,利于消化,有益健康,同时还能促进面部肌肉运动。据报道,葵花子有医疗价值,可用于治疗泻痢、脓疱疮等疾病。例如,瓜子中的亚麻油酸有助于保持血压稳定,降低体内胆固醇,葵瓜子中的某些油脂对皮肤、眼睛和大脑都有好处。
五、瓜子虽好不能贪吃
尽管瓜子有诸多益处,但食用时需适量,否则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。
其一,嗑瓜子易上火,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。其二,瓜子含盐分较高,长期大量食用容易引发高血压,而高血压是众多疾病的诱因。其三,长期嗑瓜子会使大量瓜子壳带走唾液,唾液缺乏会对生命健康产生威胁,引发口腔溃疡、牙龈炎、龋齿、消化不良等疾病,还会使味觉迟钝、食欲减退。其四,瓜子含有一定糖分,糖尿病人大量食用会影响血糖控制,不利于病情稳定。其五,瓜子除蛋白质外还含有油脂,大量食入会使热量剧增,导致血脂升高,部分血脂经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,进一步升高血糖,甚至可能加重肝脏负担,形成脂肪肝,长期嗑瓜子还会磨损牙齿,形成 “瓜子牙”。
瓜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,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情调,又有丰富的营养价值,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其食用的两面性,做到适量食用,方能在享受瓜子美味的同时,保障自身健康。
全国服务热线
鲍远成 13816807620
覃青梅 13651785080
伍林秀 13636534559
电话:021-66016710
邮箱:baoyuancheng@126.com
公司:上海香飘防火板制造有限公司
地址: 上海市宝山区沪太路7718号